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2023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天水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耀明与其他与会代表一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天水市检察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入开展“铸忠诚警魂”活动“三抓三促”行动“主动创稳”行动为抓手,把“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工作理念和目标导向贯彻落实到检察履职办案全过程,不断提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权益的检察能力和水平,助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日起,“天水检察”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新时代‘枫桥经验’天水检察实践”专栏,对全市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助力平安天水、法治天水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恪守为民情怀
推进信访矛盾实质性化解
近年来,天水市检察机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将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作为检察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信访人的实际生活困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为目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稳定大局,让“枫桥经验”天水实践绽放检察光彩。

整合力量,联动解纠纷“消于未起”
借外力多方参与治理。建立“一站式”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形成“检察+”多元解纷体系,通过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多部门联动,共同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了信息共享,心中有数,尽早防范。同时切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浦江经验”,把开展简易听证和上门听证作为实质性化解信访矛盾的重要方式。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与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联合出台了《关于构建检律联动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律师值班制度的意见》,引入律师、社会组织等其他第三方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化解合力,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提升了案件处理的公信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矛盾实质性化解。
修内功汇聚检察合力。制定印发《天水市检察机关办理群众信访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群众信访工作中的具体职责,规范了办理群众信访的工作程序,为进一步督促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提供了保障。“全院一盘棋”,形成了一般信访控申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涉案信访办案部门释法说理,控申部门协助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从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效、强化释法说理等方面,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建机制发挥引领效应。制定下发了《院领导办理首次信访案件工作方案》,规范了院领导办理首次信访案件的流程,构建院领导“三亲三包”办案机制。近三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本院管辖的申诉类信访案件335件,院领导包案办理82件,其中符合包案条件的“刑事申诉、立案监督、国家赔偿”三类案件共26件,院领导包案办理率100%,全市院领导办理首次信访案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充分发挥了大检察官在巩固深化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做好群众信访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真做真为,求案之极致“定纷止争”

“如我在诉”为民办实事。两级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在案件工作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站在维护司法公正的高度,以“如我在诉”的理念和有错必纠、应纠尽纠的原则,努力办理好每一起控告申诉案件,能动履职,强化监督能力水平,通过强化司法办案去强化控申检察职能,提高办案质量,加强释法说理,以文书说理、当面说理,严格遵循“谁办案、谁答复、谁释法说理”的办案原则,强化责任落实,对每一起信访案件都做到高度重视,严格履行法律程序,提高办案质量,对于移送其他部门承办的案件,督促认真做好释法说理和矛盾化解工作,并要求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在案件办理工作中严格做到既澄清问题,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同时又注重办案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佳结合。
敏锐洞察防范隐藏纷争。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及早介入、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切实预防矛盾激化和新纠纷的发生。在案件审查办理过程中,注重深挖矛盾根源,发现问题及时开展风险排查、研判和评估,将矛盾抓早抓小,提前预防,切实从根源防范化解。如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国家司法救助案件时发现,因原案件特殊情况,有可能引发邻里纠纷问题或当事人心理疾病,甚至可能因邻里矛盾激化引发“民转刑”“刑转命”的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矛盾纠纷。天水市检察院控申检察部门牵头制定了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方案,由办案组赴被害人所在村镇“面对面”协调当地有关部门,从医疗、低保、就学、就业等方面对其开展综合帮扶。并积极与市妇联联系,建立联合救助机制,共同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多次分别赴被告人及被害人家中,详细了解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对两家人进行心理疏导,以化解当事人心结,助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依职权启动对命案受害者家庭成员多元化、综合性救助,将司法救助融入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体系、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提升了救助实效,取得了良好救助效果。
多维度切实提升救助实效。深入推进“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以及“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等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六类重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工作。通过理顺司法救助机制,强化内外协作配合等方式,多部门联动,更好地发挥司法救助“雪中送炭”“救急解困”作用。同时积极拓宽救助渠道,开展多级联合救助,形成了“检察+”等多维度救助模式,由“坐等送案”转变为“主动问案”“积极寻案”,在救助过程中坚持“救助先立志”理念,通过“司法救助+心理救助”的无缝衔接,将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心理疏导相结合,始终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面,帮助困难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引导其积极面对困难,恢复生活信心,取得“1+1>2”的救助效果。同时通过开展不定期回访,重点查看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加强对救助款项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每笔救助金都实实在在用在为被救助对象解决生活困境上。通过不断巩固优化提升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质效,加强救助合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将信访矛盾实质性化解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的理念融入工作全过程。三年来共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70余件,实际发放救助77人203.21万元。
能动司法,全过程治理“化纠未发”

将社会治理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全市两级院以增强多元化综合治理能力为出发点,建立控申工作的大网络,使控申工作正式迈入了社会化大格局的轨道,既密切联系群众,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全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又拓展检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将检察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主动接受监督,促进了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职能作用的全面了解。同时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延伸法治触角,将治理力量融入社区乡村、综治网格等基层“细胞”,主动下访、走访,将检察工作扎根于基层,植根于群众,为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奠定了基础。
创新普法形式助力全民守法。组织实施常态化普法宣传工作,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法治创建工作。如将12309检察服务中心的职能以及开展司法救助的情况和“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的落实情况等,采取图文结合方式,制作成以《让我们来说说“12309”那些事儿》为主题的宣传文稿,在“两微一端”编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同时为积极解决人民群众诉求,两级院认真落实检察长接访制度,积极安排院领导接访活动,进一步畅通和规范了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更好地引导当事人在法治轨道上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以实际行动打造“浦江经验”检察版,进一步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新时代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的检察形象。